周易講解:這樣取名才旺運
取名字是大學問,國人歷來講究取名。認為名字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,并非只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,因此光從中國人對名字的重視角度看,名字的好壞就已經對孩子的一生開始影響,無論是從心理還是性格上,都在這個世俗的世界中產生了不可估量的、潛移默化的重大影響。然而取名不是自己隨意拍腦袋即可,也不是從什么古詩警句中摘取。一定要看自身的出生日期;換言之從命理上看,取名字一定要符合命理的相關要求。如果是公司取名,同樣需看法人的出生日期。根據周易起名,天道緣為您分享如何取名才旺運。
一、看名字自身的五行情況
? ? ??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這句話用在名字分析上很確切。因為,名字的吉兇和五行歸屬,首先看這個“字”本身所蘊含的五行情況。朋友們要特別注意,字本身的五行劃分有多種。
? ? ??1、根據結構劃分的“字形五行法”:土:地、堅、坤、坦、培、增等。直接從字形上看出五行來。
? ? ??2、根據字義劃分的“字義五行法”:光、輝、耀等歸入火類。 從字義上可以確定五行歸屬。
? ? ??3、根據筆畫數劃分的“數理五行法”:過去是根據康熙字典來劃分筆劃,再根據筆劃數多少對以后天八卦來得出字的五行歸屬。但是,中國大陸目前均采用簡體字,因此,用簡體字轉換成康熙字,再查對五行已經不妥了。
? ? ??4、根據讀音劃分的“音韻五行法”:這個相當復雜,很多業內人士都被搞得暈頭轉向。其實字音的五行是從喉、舌、牙、齒、唇五種器官發音來定的,請朋友們記好了:?
? ? ??唇音屬五行之土 拼音:b , p , m , f, w
? ? ??舌音屬五行之火 拼音:d , t , n , l
? ? ??牙音屬五行之木 拼音:j , q , x , y
? ? ??齒音屬五行之金 拼音:z , c , s , zh , ch , sh , r
? ? ??喉音屬五行之水 拼音:g , k , h
? ? ??說到這里,朋友們發現,對漢字的五行進行分類歸屬其實是不容易的事情,往往不同的劃分有不同的含義。比如,舉例:“玉”字,按照康熙字典分析,該字是屬“木”。但從字義來看,因土石沾染了“龍氣”化為玉。因此玉生于土,堅似金,通透如水,養人如木,正陽同火所以玉,五行俱全,但通常認為屬土的巨多;也有人是按照屬金或者屬水來對待的。是不是很復雜啊?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哦。在上述分析中,最重要的分析字的五行步驟順序是:字義、字形和字音。
二、看名字的五行和吉兇要與命理匹配
? ? ?漢字字義五行的劃分,對命名非常重要。按傳統命名法,凡先天命理五行不平衡者,其取名時均應作五行彌補,這種五行彌補,最合理、最可靠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據字形、字義彌補。
? ? ??通常來說,取名字不會取本身是“兇”的字,比如,相信沒有人會取“殺人”、“放火”、“流氓”等來作為自己的名字。但是,往往讓人迷惑的是有些字本身很有意義,也是吉日的字,但是某些人卻不能用,用之就是兇,為什么呢?看字的吉兇主要看字的吉兇主要還要看字義與人的命理是否相吻合、是否匹配,如果吻合匹配就是吉日,否則就是兇。還要看字義與人的命理是否相吻合、是否匹配,如果吻合匹配就是吉日,否則就是兇。
假如一個人八字命理是喜用“土”而忌用“木”的話,那么,就需要避諱字義是“木”的字。“凱茜”這個名字有點像外國人的名字,也不難聽;如果忌諱木的朋友用來作為自己的名字,那么,肯定就是兇,其人生會多不順暢。記住:名字最怕“名存實亡”!
顯然,分析姓名的好壞吉兇注重的是人的命理五行與字之間的匹配問題,無論是字義、字形和字音均是如此。
也就是說看看“名”(名字)與“實”(命理)是否相符。只有名實相符才為吉利。不過,提醒朋友們,很多朋友的名字并不符合其命理五行的喜忌,因此造成健康、情感、事業、學業和財運的不好。
? ? ??三、要淡化名字的格數分析
許多朋友知道名字的五格分析法是日本人當年興起的,也是根據繁體字(尤其是日化了的漢字)來計算的。它根源于19世紀自日本傳入的“五格剖象法”(又稱“崎健氏姓名學”),這是最受人們詬病的一種五行劃分法,根據這種方法劃分漢字五行往往會弄出“木”字屬火(4畫)、“水”字屬火(4畫)、“土”字也屬火(3畫)這樣的大笑話。
因此五格分析法中的人格、天格、地格、外格、總格的分析,所蘊含的吉兇狀態輕與字本身的字義、字形、字音本身蘊含的吉兇狀態,因此,我們分析透了漢字固有的字義、字形、字音本身蘊含的吉兇狀態,再比照人本身的命理情況,那么,名字的吉兇就一目了然了。
? ? ??對于公司來說,公司名字吉兇或者商標命的吉兇,除了分析字本身的吉兇外,還要比照字與法人、字與行業五行特征是否匹配吻合。吻合匹配就是吉日,否則為兇。
關注天道緣首席顧問王莉平師傅,查看更多精彩文章!
每日推送風水運程、命理知識、命名知識、風水布局、人生預測等諸多優質內容。
現在閱讀的文章是:周易講解:這樣取名才旺運
下一篇:取名改名有哪些原則